删革
拼音shān gé
注音ㄕㄢ ㄍ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删改;革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製同他文,理宜删革。”《陈书·宣帝纪》:“思从卑菲,约己济民,虽府帑未充,君孰与足,便可删革,去其甚泰。”
基本含义
- 删减和废除
详细解释
- 删革是指删减和废除,特指对制度、政策、规章制度等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对旧有制度、政策、规章制度等进行重大改革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对文字、文章进行删减和修改。
故事起源
- 删革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宰相。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晏婴。晏婴为人正直,善于删改文章,因此他被赞誉为“晏子删疾”。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对齐国的制度、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删减,使得齐国的政治、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后来,人们用“删革”来形容对制度、政策进行大规模改革的情况。
成语结构
- 删革属于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其中“删”是动词,表示删减;“革”是名词,表示改革。
例句
- 1. 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删革。2. 这本书经过多次删革,才最终出版。3. 他是一位善于删革的编辑,能够让文章更加精炼。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删革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位宰相手持刀剑在对文字进行删减和修改的场景,以帮助记忆删革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删革相关的成语,如“大刀阔斧”、“改革开放”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删革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进行了一次删革,把不规范的行为都废除了。2. 初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了晏婴的删革事迹,我觉得很有启发。3. 高中生: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政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删革,废除了一些过时的政策。4. 大学生:我正在写论文,经过多次删革,终于写出了一篇精炼的文章。5. 成年人:公司最近进行了一次删革,裁员了一些不必要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