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隶书在词典中的解释
shū

隶书

拼音lì shū

注音ㄌㄧˋ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名)汉字字体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构成]
    偏正式:隶(书
    [例句]
    他的隶书写得很好。(作主语)
    [同音]
    历书

英文翻译

  • 1.official script, 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220)

详细解释

  • ◎ 隶书 lìshū
    [official script,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隸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的一种字体,也用来比喻书写工整规范。

详细解释

  • 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是秦朝时期的官方字体。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结构清晰、书写规范,是一种非常工整的字体。后来,隶书被广泛用于文书、碑刻等正式场合的书写,成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汉字书法中,隶书也是一种重要的书写风格。

使用场景

  • 隶书常用于描述书法、字体等相关的主题。也可用于比喻写作规范、书写工整的情况。

故事起源

  •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和规范性,开始大力发展字体。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将各种字体统一为一种字体,即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结构

  • 隶书是一个名词性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字写得像隶书一样,非常工整。2. 这篇文章的字迹像隶书一样规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隶书这个词语:1. 将“隶书”与书法字体联系起来,想象一副书法作品中的字体工整规范,帮助记忆词语的含义。2. 创造一个与隶书相关的场景,例如想象自己正在写一篇隶书的文章,帮助记忆词语的使用场景。

延伸学习

  • 如果对隶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不同字体的特点和书写技巧等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用隶书字体写字,因为它看起来很漂亮。2. 初中生:老师要求我们写作文要像隶书一样规范,我正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3. 高中生:学习隶书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提高了我的审美能力。4. 大学生:我正在学习中国书法,隶书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字体,对我提高书法水平有很大帮助。

拆字解意

隶书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