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声诺在词典中的解释
shēngnuò

声诺

拼音shēng nuò

注音ㄕㄥ ㄋㄨㄛˋ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 声喏 ”。1.出声应答。 宋 李纲 《靖康传信录》卷一:“﹝余与 吴敏 撰数十语﹞俾閤门官宣读,每读一句,将士声诺。”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乙·黄巢庙》:“山下人每闻庙内声喏,若数百人受令唯诺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偷桃》:“﹝吏﹞少顷復下,命取桃子,术人声诺。”《快心编三集》第八回:“ 张芳 跪领钧旨,声喏而去。”
    (2).古人谒见官长或会见宾客时叉手行礼,同时扬声致敬之谓。 宋 方勺 《泊宅编》卷四:“一夕,公独坐便斋,神声诺而不见形。”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王尝春日游后圃,见一老卒卧日中,王蹴之曰:‘何慵眠如是?’卒起声喏,对曰:‘无事可做,只得慵眠。’”《水浒传》第四八回:“庄门上 杜兴 看见有 杨雄 、 石秀 在彼,慌忙开了庄门,放隻小船过来,与 宋江 声诺。” 清 徐士鸾 《宋艳·驳辨》:“舵工遽见 才仲 携一丽人登舟,即前声喏。”

基本含义

  • 声称承诺,表达诺言。

详细解释

  • 声诺是由“声”和“诺”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声音或口头表达的承诺或诺言。声诺强调了表达承诺的重要性,即使它只是口头上的承诺,也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尽力兑现。

使用场景

  • 声诺常常用于提醒人们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表达承诺时的可信度,也可以用来劝告他人要诚实守信。

故事起源

  • 声诺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项羽本纪》。故事中,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曾向刘邦发出声称自己会让天下给刘邦的承诺。然而,项羽最终并未兑现他的承诺,从而成为了负面的例子,被人们引用来提醒人们要言出必行。

成语结构

  • 声诺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声诺会在明天完成这个任务。2. 不要随便给出声诺,要确保能够兑现。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声诺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公众场合大声发表承诺的情景,从而将声诺与承诺的表达联系在一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诚信、守信相关的成语,如“言而无信”、“信口开河”等,来加深对声诺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我声诺会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我声诺会帮助你准备考试。3. 高中生:我声诺会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并争取冠军。4. 大学生:我声诺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拆字解意

声诺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