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逸礼在词典中的解释

逸礼

拼音yì lǐ

注音ㄧˋ ㄌ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指《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相传有三十九篇,今佚。古文经学家认为 汉武帝 时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 孔子 住宅的壁中,今文经学家则否认《逸礼》的发现。《汉书·刘歆传》:“及 鲁恭王 坏 孔子 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於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古礼经》五十六篇, 后苍 传十七篇曰《后氏曲臺记》,所餘三十九篇名为《逸礼》。” 章炳麟 《訄书·清儒》:“而 仁和 邵懿辰 ,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 刘歆 矫造。”
    (2).失传的礼仪。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搜 三代 之逸礼,补百王之漏典。” 唐 耿湋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行为举止端庄,符合礼仪规范。

详细解释

  • 逸礼是由“逸”和“礼”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逸指逸散、舒畅,礼指礼仪、规范。逸礼形容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端庄,符合社会礼仪规范,不偏不倚,不过分张扬,也不失风度。

使用场景

  • 逸礼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仪表端庄,举止得体,不轻浮、不庸俗。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或重要场合的得体表现,也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修养和风度。

故事起源

  • 逸礼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国公族有一个叫周公旦的人,他曾在鲁国做过宰相。周公旦非常注重礼仪,他要求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要遵守礼仪规范,举止得体。他的后代子孙们都很尊重他的要求,世代相传,成为了一个家族的传统。后来,人们就用“逸礼”来形容一个人行为举止端庄,符合礼仪规范。

成语结构

  • 逸礼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逸”是形容词,用来修饰“礼”。

例句

  • 1. 他的举止逸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 这位老师不仅教学有方,而且在校园里的逸礼也是一流的。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逸礼的发音“yì lǐ”与“一礼”相联想,一礼表示向他人致敬,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通过这个记忆技巧,可以更容易记住逸礼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礼仪相关的成语,如“仪态万方”、“礼尚往来”等,以扩大对礼仪文化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们要学会逸礼,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初中生:作为学生代表,应该在校园里展现逸礼的风采,给老师和同学们做出榜样。高中生:参加重要的社交场合时,要注意逸礼,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个人形象。

拆字解意

逸礼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