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络
拼音bāo luò
注音ㄅㄠ ㄌㄨㄛˋ
繁体
基本解释
(1).包围环绕。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制岛峦。” 宋 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砚辨》:“ 端溪 中巖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外有黄臕包络,扣之无甚声,磨墨亦无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其内水两重,皆西转而北去,其外大水逆兜,独南流而东绕,此诸流包络之分也。” 清 赵翼 《蛛网》诗:“区区设罻罗,包络能几尺。”
(2).犹包括。 元 柳贯 《尊经堂》诗:“贞明配日月,广大侔天地,简牘之所资,包络无巨细。”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下:“ 杜 诗别於诸家,在包络一切,其时露缺处,正是无所不有处。”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於竹帛者而为言。”
(3).中医谓联属百骸脏腑的周身脉络。《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痘主部位》:“包络之络联藏府,三焦之气应无方。”注:“至於包络,乃周身脂膜之络,联属百骸藏府者也。”
英文翻译
1.{数} envelope
基本含义
- 指将事物的全貌或全面囊括、包含其中。
详细解释
- 包络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囊括、包含整个事物或全面了解事物的内外情况。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或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方案或计划考虑到了各个方面的因素。
使用场景
- 包络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知识广博、见识深厚,或者形容一个方案或计划考虑到了各个方面的因素。它可以用于正式场合,如工作报告、学术讨论等,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故事起源
- 包络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记·李斯列传》。据传,李斯是秦始皇的宰相,他非常聪明能干,深得秦始皇的信任。有一次,秦始皇问李斯如何治理国家,李斯回答说:“臣奉法度而治,事无大小,不敢包络。”意思是他会按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不会包庇或偏袒任何人。这个故事成为了包络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包络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是个包络的人,对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很了解。2. 这个方案考虑得很周全,包络了各个方面的因素。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大包裹把一个物体完全包住,表示包含、囊括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包络相关的成语,如包罗万象、包揽、包办等。这些成语都与包含、囊括的意思有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看百科全书,因为它包络了很多知识。2. 初中生:老师讲课的时候,总是包络了很多实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3. 高中生:为了写一篇好的论文,我要包络各个方面的观点和证据。4. 大学生:这个报告要包络对市场、技术、竞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包络各个部门的意见和需求,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