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针
拼音diàn zhēn
注音ㄉㄧㄢˋ ㄓㄣ
繁体
基本解释
指镶嵌金、银、玉、贝等物的发簪。《新唐书·百官志三》:“七月,献鈿针。腊日,献口脂。”
基本含义
- 形容事物极小、极细。
详细解释
- 钿针原指一种用金属制成的细针,后来泛指一切细小的针。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事物极小、极细的情况,也可用来形容细小的工作或任务。
故事起源
- 钿针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的文学作品《世说新语》中。据说,当时有位名叫王世充的人,他的眼睛非常尖,可以用钿针来描画,因此人们便用“钿针”来形容他的眼睛非常细小锐利。后来,这个成语就演变成了形容事物极小、极细的意思。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她的手指如同钿针般纤细。2. 这个问题非常微小,可以说是钿针般的细微。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钿针”,针尖非常细小,因此可以用来形容事物非常小、细微。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事物小、细微的成语,如“尺泽之蚤”、“芥子之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的小猫腿上有一根钿针般的细毛。2. 初中生:她的书法字迹非常工整,每一笔都像钿针一样细腻。3. 高中生:这个科研项目需要我们针对细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像钿针一样精细。以上是关于“钿针”词语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