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顽民在词典中的解释
wánmín

顽民

拼音wán mín

注音ㄨㄢˊ ㄇ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本指 殷 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 周 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 殷 顽民,迁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训。” 孔 传:“惟 殷 顽民,恐其叛乱,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洛邑 ,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 殷 顽民’者也。由 周 而言,则为顽民;由 商 而论,则为义士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 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称他们为‘蠢 殷 ’,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 春秋 战国 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欧阳修 《晋祠》诗:“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学箕传》:“况 明 统三百年之久,岂可无一义士,四海之大,乃不许有一顽民哉!”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 洪 杨 又闹起来了。”
    (2).愚妄不化的人。 唐 欧阳詹 《回鸾赋》:“于时厥有顽民,从愚至逆。”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健讼之误》:“凡谓顽民好讼者,曰‘嚚讼’,曰‘终讼’,可也。”《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基本含义

  • 指行为顽固、不听劝告的人。

详细解释

  • 顽民是由“顽”和“民”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顽意为固执、不易改变,民指的是人民。顽民一词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的人,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做法。

使用场景

  • 顽民常用于形容那些固执的人,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固执己见的人,也可以用来自嘲或调侃自己固执的一面。

故事起源

  • 关于顽民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可以通过解析成语的组成部分来推测其起源。顽民的“顽”字指的是固执的意思,而“民”字则代表人民。这个成语可能是在古代社会中,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接受国家政策或社会改革的人。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不顾大局,因此被称为顽民。

成语结构

  • 顽民由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是个顽民,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他都不会改变主意。2. 这个顽民老板总是我行我素,不听员工的建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顽民”这个成语与固执不变的形象联系起来,来帮助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不愿意改变,就像一块坚硬的石头一样,无法被改变。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例如“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等,可以帮助增加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顽民,不管老师怎么说,他都不改变坏习惯。2. 初中生:她是个顽民,不听父母的劝告,一意孤行。3. 高中生:他们是顽民,不愿意接受新的学习方法,坚持老旧的学习方式。4. 大学生:他们是顽民,不愿意接受社会的变化,仍然坚持过去的观念。

拆字解意

顽民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