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旃廗在词典中的解释
zhāndài

旃廗

拼音zhān dài

注音ㄓㄢ ㄉㄞˋ

繁体

基本解释

  • 毡帐。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 匈奴 无城廓之守……织柳为室,旃廗为盖。”

基本含义

  • 指旗帜高悬,旌旗飘扬的样子。

详细解释

  • 旃廗是古代军队中用来标志军队阵营或指挥所位置的旗帜。成语“旃廗”借指旗帜高悬,旌旗飘扬的样子,形容威武雄壮的场面。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气势恢宏、壮丽雄伟的场景,也可用于形容英勇威武的军队或人物。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在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中,曾经有一次在大败之后,他带着残兵败将撤退。当时他的军队虽然溃散,但是他仍然高举着自己的旗帜,旗帜高悬,旌旗飘扬,显得威武雄壮。这个场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就有了成语“旃廗”。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由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军队行进时,旌旗飘扬,气势如虹,真是一幅旃廗之景。2. 这部电影中的战争场面,旃廗的气势让人印象深刻。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旗帜高悬,旌旗飘扬”的场景,通过形象化的联想来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军事、战争相关的成语,如“旗开得胜”、“马革裹尸”等,可以帮助扩大词汇量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画了一幅旃廗的场景,有很多军队在打仗。2. 初中生:这个电影里有一场旃廗的战斗,非常壮观。3. 高中生:他的演讲真是旃廗之言,激励了我们大家。

拆字解意

旃廗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