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泻
拼音sūn xiè
注音ㄙㄨㄣ ㄒㄧㄝ ˋ
繁体
基本解释
即飧泄。《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诸泄总括》:“湿泻:……完穀不化名飧泻,土衰木盛不升清。”参见“ 飧泄 ”。
基本含义
- 形容饭菜过量,引起腹泻。
详细解释
- 飧泻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飧指丰盛的饭食,泻指腹泻。这个成语形容饭菜吃得过多,导致腹泻。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吃得太多,导致肠胃不适,出现腹泻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场合的饭菜过量,引起集体腹泻。
故事起源
- 《后汉书·蔡邕传》中有一则故事,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文学家,他在一个宴会上吃了很多饭菜,结果导致腹泻。后来,人们就用“飧泻”来形容吃得过多引起腹泻的情况。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他吃得太多了,结果晚上飧泻了一夜。2. 这个饭店的菜太油腻了,吃完后容易飧泻。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吃了很多饭菜,结果肚子疼得像泻泉一样,就是“飧泻”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饭囊酒瓮”、“食而不化”等,来扩展对于饮食方面的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昨天吃了很多冰淇淋,结果晚上飧泻了一整晚。2. 初中生:我妈妈给我做了一桌子好吃的,我吃得太多了,结果飧泻了两天。3. 高中生:这家饭店的火锅虽然好吃,但是太辣了,容易导致飧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