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镑
拼音běi jīng bà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北京镑 - 名称由来
“北京镑”是英国媒体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的一个名词。“北京镑”所消费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预计将会占整个奢侈品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北京镑 - 具体表现
1、为了迎接中国顾客,伦敦的不少商店已经雇佣了会说普通话的店员,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付款。伦敦最著名的百货公司之一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开通了使用中国银联卡,更是促进了中国游客的消费。在2010年圣诞节过后第一天的促销活动中,在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消费的第二位顾客使用的就是中国银联卡,消费额为1200英镑。
2、2010年圣诞节当天,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一小时内的消费笔数就达一万,交易额比2009年同期上升了40%。由于中国顾客太多,有目击者称,现场就像是个“中国大市场”。
3、在Burberry位于伦敦的商店中,30%的消费者来自中国,他(她)们使得Burberry在2010年的零售额提升了逾20%。
4、据旅游经济咨询公司和全球最大的旅游服务金融机构环球蓝联集团统计,2010年造访西欧的中国游客约为25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了20%,而他们所消费的金额则翻了一番。
北京镑 - 成因
在英国伦敦奢侈品商店内购物的中国顾客。
英国零售业分析师乔纳森·德梅洛说,中国人已经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买家。
德梅洛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奢侈品行业看到了一个新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进口商品的税率较高,奢侈品在中国国内的售价比在英国贵了20%至30%。在过去2年(2008—2010年)中,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跌去了30%左右,这更让中国顾客消费欲望大涨。另外,从品牌的发源地直接购买也是一种优越的体现,这一点同样吸引了中国顾客。
基本含义
- 指人在外地或他乡能够以北京方言与人交流,表示人的本地方言已经被遗忘或不再使用。
详细解释
- 北京镑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由“北京”和“镑”两个词组成。其中,“北京”指的是中国的首都北京,而“镑”在这里指的是方言。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外地或他乡能够用北京方言与人交流,表示他的本地方言已经被遗忘或不再使用。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本地方言已经不再流行或被遗忘,但他仍然能够用北京方言与人交流。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超过了他所在地区的语言环境,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外地或他乡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身份。
故事起源
- 成语“北京镑”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清稗类钞·方言类》一书中。据说,当时有一位名叫杨斯的人,他原本是江苏人,但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后来,他回到江苏老家时,人们发现他的方言已经变成了北京方言,而不再是江苏的本地方言。于是,人们就用“北京镑”来形容他的语言能力。
成语结构
- 成语“北京镑”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北京”和“镑”。
例句
- 1. 他虽然是广东人,但他在北京生活了很多年,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镑。2. 尽管她是外地人,但她的北京镑让人无法相信她并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北京的地标景点与方言相联系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自己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与人交流,同时意识到自己使用的是北京方言,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北京镑”。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北京方言或其他方言的成语,可以研究相关的方言词典或方言文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虽然是外地人,但我在北京学会了北京镑,现在可以和北京的小朋友交流了。2. 初中生:她是外地来的,但她的北京镑让我们都以为她是本地人。3. 高中生:他的北京镑非常地道,听他说话就像听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一样。4. 大学生:我在北京读书的四年里,已经成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镑了。5. 成年人:虽然我已经离开北京许多年了,但我仍然保持着我在北京学到的北京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