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发
拼音zhāi fā
注音ㄓㄞ ㄈㄚ
繁体
基本解释
调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又令统制官 姚公辅 、 赵銓 守 原州 ,听候中军统制 吴挺 节制,不得自为摘发。”
(1).揭示、阐明。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新见,而束於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2).揭发。《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广慎方雅,习於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匿其情。” 宋 曾巩 《开封府狱空转官制》:“摘发姦欺,动而必中;弹治豪右,勇於敢为。”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人物》:“ 严 俗健讼,公摘发如神,民莫敢欺,讼因以简。”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一个人的受难>序》:“在 瑞士 时,常投画稿于日报上,摘发社会的隐病。”
基本含义
- 指摘取鸟类的羽毛。
详细解释
- 摘发一词最初用来描述猎人或者捕鸟人摘取鸟类的羽毛。摘发的动作需要技巧和耐心,因为鸟类的羽毛往往轻盈而柔软,容易被风吹散,所以需要谨慎操作。这个成语后来引申为指摘取他人的优点或者长处,借用他人的才能或者智慧。
使用场景
- 摘发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组织利用他人的才能或者智慧,获取自身利益的情况。例如,可以用于描述某个公司利用员工的创意和努力,获得商业成功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摘发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狩猎活动。猎人或者捕鸟人在捕捉鸟类时,为了制作装饰品或者服饰,会摘取鸟类的羽毛。后来,这个动作的含义引申为借用他人的才能或者智慧。
成语结构
- 摘发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摘”和“发”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摘发了同事的创意,却声称是自己的成果。2. 这个公司通过摘发其他公司的技术,迅速崛起为行业领导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摘取鸟类羽毛的动作与借用他人才能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摘取鸟类的羽毛,同时也在借用他人的才能。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狩猎活动和风俗习惯的相关知识,可以进一步了解摘发这个成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摘发了同学的作业,抄袭了他的答案。2. 初中生:他总是摘发别人的功劳,从不承认自己的错误。3. 高中生:那个学生通过摘发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成绩。4. 大学生:在团队项目中,我们应该互相学习,而不是摘发他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