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濯
拼音miào zhuó
注音ㄇㄧㄠˋ ㄓ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即庙祧。濯,通“ 祧 ”。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下》:“夷 汉 互贸,伪辞兹沓,昭穆无质,官氏自此而庙濯自彼。”
基本含义
- 庙:庙宇,指宗教场所;濯:洗涤,清洁。指清洗庙宇。
详细解释
- 庙濯原指清洗庙宇,后泛指整顿、清理、整治。比喻整顿思想、纠正错误、清除弊端。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某个单位、组织、团队等进行整顿、清理、整治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个人整顿自身、纠正错误、改正缺点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庙宇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旧不堪,庙宇里面还有很多杂物。国君齐宣王下令整顿庙宇,清理杂物,修缮庙宇。齐宣王说:“庙宇是神圣的场所,应该保持整洁,以示对神灵的尊重。”于是,整个庙宇得到了重新整顿和清洗。后来,人们就用“庙濯”来比喻整顿、清理、整治。
成语结构
- 庙濯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构成形式为名词+动词。
例句
- 1. 学校决定对学生进行庙濯,清理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2. 公司领导对员工进行了庙濯,整顿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庙濯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庙宇里面非常脏乱的场景,然后想象有人在庙宇里进行清洁整治,将庙宇恢复到整洁干净的状态。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庙宇文化,以及庙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的同学们要进行庙濯,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2. 初中生:老师要求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庙濯,整理笔记、查漏补缺。3. 高中生:考试前,我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庙濯,复习、总结,提高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