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楯
拼音lǔ dùn
注音ㄌㄨˇ ㄉ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1).大盾。古代用来遮挡刀箭等的武器。卤,通“ 橹 ”。《汉书·陈汤传》:“ 汉 兵四面推卤楯,并入土城中。”《明史·孙承宗传》:“造甲胄、器械、弓矢、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
(2).指掌握卤楯的兵。《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三年》:“卤楯为前,戟弩为后,仰射城楼上人。” 清 王晫 《今世说·政事》:“ 周 指挥卤楯、藺石、渠答,施设有序,手发大黄,应弦殪敌,长啸若神人。”
基本含义
- 指不修边幅,不注重仪表和外表的样子。
详细解释
- 卤楯是由“卤”和“楯”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卤”指的是盐水,泛指粗糙、不精致的样子;“楯”指的是门楯,是门扇上的横木,比喻人的外表、仪表。卤楯合在一起,形容人不修边幅,不注重仪表和外表的样子。
使用场景
- 卤楯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或仪表不整洁、不精致,不注重打扮和修饰。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衣着不整齐、不讲究,或者形容一个地方的环境、设施等不整洁、不雅观。
故事起源
- 卤楯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二十二年》中,原文是“卤楯不修”,形容齐国的公子不注重仪表和外表的样子。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平时不修边幅,总是卤楯一身。2. 这个地方的设施陈旧,有些卤楯。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卤楯”与“不修边幅”进行联想,形象地想象一个人穿着蓬乱、衣衫不整的样子,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外表、仪表有关的成语,如“衣冠楚楚”、“面面俱到”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长得卤楯,衣服总是脏兮兮的。2. 初中生:她的书包乱七八糟,看起来真是卤楯。3. 高中生:他虽然卤楯,但是学习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