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双独家庭在词典中的解释
shuāngjiātíng

双独家庭

拼音shuāng dú jiā tí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双独家庭,就是由独生子女构建的家庭,由于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双独家庭面临着双方四位老人赡养和一个孩子抚养等巨大的压力,负担过于沉重,中国内地31省均已放开双独家庭允许生育第二胎政策。

详细解释



  • 指夫妻双方结婚前均为各自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情况,也就是由独生子女所组建的新的家庭。在山东、四川等27个省、市、区在上世纪末已实行“双独”夫妻可生二胎政策,自湖北、甘肃、内蒙古在2002年实行此政策。[1]

    双独家庭 - 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压力大是中国人口的现状,为减轻人口压力,促进经济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实施特有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通过限制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来控制人口迅猛增长势头。

    2011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3%,较2000年上升了近3%;而0-14岁人口占比为16.6%,而这一数据在1990年为27.69%,新生人口增速快速下降。专家就此达成共识: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生育率水平较低。

    所以等“独生”的一代人成年后,随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鉴于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中国政府开始考虑修正人口政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使得退休人口不断增加,工作人口日益减少,由于资金一直严重不足,社会养老体系特别是农村养老体系随之承受巨大压力,导致许多家庭陷入困顿。这迫使人们不得不继续增加储蓄并减少支出,导致整体经济投资和消费支出不足。因此适度放宽二胎生育政策,可以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增加和扩大内需。

    双独家庭 - 政策调整

    现在许多中国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下降,这符合国际规律,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不需要政府控制,人口自然会下降,加上夫妻双方均须为独生子女,使得生二胎的基数较小,人口不会出现激增的情况。

    对二胎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是受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性别比例的测算等多方面影响所致。现在已经不是单纯考虑人口数量的阶段了,更多的要考虑人口的质量、结构,考虑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双独家庭 - 各方观点

    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二胎政策不调整,将会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中国多省市早已放宽二胎制度,中国有部分省市养老体系还未健全,解决养老问题多半是以家庭为单位,双独家庭供养双方父母确有困难。

    一些学者主张逐步放弃计划生育政策,大胆放开二胎政策,以应对人口红利逐步结束及老龄化;而另一些学者鉴于中国人口基数太大,生育态势未明,对于人口综合政策,他们认为仍然要严控和均衡发展,并审慎放开二胎。

    中国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人口峰值将在2033年达到15亿人,人口总量的持续上升造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因此中国的人口政策仍需要严控和均衡发展,二胎政策的放开应该十分慎重。

基本含义

  • 指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

详细解释

  • 双独家庭是指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结婚后所组成的家庭中也只有两个独生子女。这个成语主要强调了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及他们所生育的子女也是独生子女。

使用场景

  • 双独家庭这个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并且他们的子女也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双独家庭在一段时间内比较普遍。这个成语可以用于讨论家庭结构、人口政策等话题。

故事起源

  • 双独家庭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特定的故事,它主要是由社会现象衍生而来。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期间,许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中也只有两个独生子女,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双独家庭由两个词组成,其中“双独”表示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表示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

例句

  • 1. 他们是双独家庭,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很高。2. 这个社区里有很多双独家庭,他们都非常注重子女的成长。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双独”与“家庭”进行关联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家庭中有两个独生子女,他们一起成长,这就是一个双独家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对于双独家庭的影响。还可以研究其他与家庭结构相关的成语,如“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是一个双独家庭。2. 初中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是双独家庭,这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3. 高中生:虽然我家是双独家庭,但是我们兄妹之间的关系非常好。4. 大学生:对于双独家庭来说,不仅要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还要兼顾自己的发展。

拆字解意

双独家庭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