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臣
拼音zhèng chén
注音ㄓㄥˋ ㄔ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谏诤之臣。引申指能指正先辈缺失的后辈。《白虎通·谏诤》引《孝经》:“天子有諍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唐 白居易 《采诗官》诗:“諍臣杜口为冗员,諫鼓高悬作虚器。”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 段氏 就是这样极其精审地进行研究工作的。他是 许氏 的功臣,又是 许氏 的诤臣。”
基本含义
- 指忠诚正直的臣子。
详细解释
- 诤臣是指在朝廷中坚持真理、直言敢谏的官员。他们不畏权势,坚持原则,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奋斗。诤臣的特点是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勇于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建议。
使用场景
- 诤臣一词通常用于形容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人。可以用来表扬那些坚持真理、勇于指出错误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心术不正、违背原则的人。
故事起源
- 诤臣一词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在古代封建社会,朝廷中常常有一些忠诚正直、勇于直言的官员。他们坚持真理,不畏权势,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奋斗。这些官员被称为诤臣。
成语结构
- 诤臣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他是一个忠诚正直的诤臣,勇于指出领导的错误。2. 这位官员是当今朝廷中的一位诤臣,他勇于为民众争取利益。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诤臣”与“忠诚正直”、“勇于直言”等词语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联想到古代官员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勇敢地发表意见和建议。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诤臣相关的成语,如“忠言逆耳”、“直言无讳”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品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是我们学校的诤臣,他总是告诉我们要诚实守信。2. 初中生:我希望将来成为一个诤臣,敢于为正义和真理发声。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忠诚正直的诤臣的故事,他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成为现代社会的诤臣,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