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仗
拼音shū zhàng
注音ㄕㄨ ㄓ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新唐书·仪卫志上》:“元日、冬至大朝会,宴见蕃国王……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后、皇后卤簿……次左右领军卫折衝都尉各一员,检校殳仗。”
基本含义
- 指武器,特指戈或戟。
详细解释
- 殳仗,古代兵器的一种,殳是一种长棍,仗是一种刺杀的兵器,两者合称为殳仗。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武力的威力和战斗的凶猛。
使用场景
- 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战争描述中,用来形容战斗力强大、威力巨大的武器。
故事起源
- 据传,殳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在古代战争中,殳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兵器,被广泛用于战斗中。因此,人们常用“殳仗”来形容武力强大的情况。
成语结构
- 殳仗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殳”和“仗”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手持殳仗,英勇无比地冲向敌人。2. 这把剑宛如一柄殳仗,威力惊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殳仗”与武器相关的形象联系起来,如想象一个勇士手持着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戈或戟,这样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兵器的种类和用途,以及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斗策略。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勇士手持殳仗,保护了我们的家园。2. 初中生:这支队伍装备精良,每个士兵都拿着殳仗。3. 高中生:历史书中记载,古代战士常常使用殳仗进行激烈的战斗。4. 大学生:在古代兵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殳仗,让我对古代战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