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竈
拼音yíng zào
注音
繁体迎竈
基本解释
腊月廿三夜送灶神后,俗于正月初一迎祭灶神谓“迎灶”,或曰接灶。《清嘉录·接灶》引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 燕 俗,元旦合家少长罗拜灶神以祝,曰迎灶。”
基本含义
- 指热情地欢迎客人,用心地招待和款待。
详细解释
- 迎竈源自古代,烹饪是一种重要的待客之道。在古代,主人为了表示热情款待客人,常常亲自迎接客人,并亲自烹饪食物。因此,“迎竈”意味着主人热情地招待和款待客人。
使用场景
- 迎竈常用于形容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招待,尤其在宴会、聚会或家庭聚餐等场合。也可以用来形容对待客人热情周到的服务。
故事起源
- 迎竈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在古代,烹饪被视为一门艺术,主人迎接客人的同时亲自动手烹饪食物,以表现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
成语结构
- 迎竈由两个字组成,迎和竈。迎意为迎接,竈指灶台或炉灶,代表烹饪。
例句
- 1. 主人亲自下厨迎竈,为客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2. 这家餐厅以热情的迎竈服务而著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迎竈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位主人,亲自迎接客人,然后在厨房里烹饪食物,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款待。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待客相关的成语,如“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客套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今天迎竈了我的朋友,给他们做了好吃的饭菜。2. 初中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迎竈活动,让学生们亲自动手烹饪食物,给老师们做一顿丰盛的晚餐。3. 高中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迎竈是一种表达对客人热情招待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待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