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劫
拼音jiā zhǎng jié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家长劫 -简介
近年来儿童消费品越来越趋于高档化、精品化和奢侈化。儿童节,父母给孩子买礼物也成为了一种负担。此外,学校、幼儿园忙着节日汇演,孩子们要穿上成人化的演出服,这也让父母担忧。过一个儿童节,似乎成了“家长劫”。
儿童商品昂贵
在多家商场童装区,记者看到,不少儿童品牌的服装价格动辄就标到两三百元,基本见不到100元以内的服装。“这么巴掌大的一块布,就要398元?”和女儿一起给3岁的外孙女买裙子的张姥姥,摩挲着一件小花裙直嘀咕:“什么料子啊?这么贵。”
数百元的玩具也让不少70后、80后家长心疼。“我们小时候喜欢的铁皮玩具才几块钱,即使当时流行的俄罗斯方块,也不到百元”,吴妈妈说,我的第一件儿童节礼物是架木质的小钢琴,才7块钱,到现在还能弹出音调呢,“现在随便一个奥特曼玩具,至少得八九十元”。
儿童书籍的价格也在噌噌往上涨。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除了学习书籍,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书不少都是几十本一套,全买下来至少要四五百元。即使是单本,价格少则二十几元,多则近百元。9岁的健豪看中了一套《幻想数学大战》,共20本,前15本还是每本25元,后出的16到20集就涨到了29.8元/本,算下来一套书就要500多元。
北京市消协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商家为追求高利益,儿童消费品越来越趋于高档化、精品化和奢侈化,出现了“衣服不怕贵、玩具讲档次、图书重包装”等高消费现象。“选购高档礼物容易造成孩子盲目攀比、炫耀等不健康消费心理”,消协人士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儿童节的过法也是越来越讲究,越来越“昂贵”。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给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选礼物。但是选什么样的礼物,如何让孩子学会珍惜每一分钱,过一个有意义的儿童节,应该引起大人更多的思考。“可千万别让这个快乐的节日变成家长的‘劫日’!”
专家建议
“孩子的钱最好赚,再贵的也有人买。家长都是图安全、质量好。”一商场儿童用品柜台销售人员称,现在只要跟孩子沾边的商品价格普遍都贵,上千元的婴儿床、几百元一个的书包、上百元一件的童装屡见不鲜。在给孩子选购商品时,不少家长一边喊“贵”,一边还是选贵的。
“儿童节让孩子高兴一番无可置疑,不过要防止孩子在买礼物时产生攀比心理,盲目买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容易让儿童节成为‘家长劫’。”银川回中老师蒋宁渠表示,家长应该正视目前孩子高消费的现状,有时多花钱对孩子来讲未必是好事,可能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宁夏心理咨询治理中心医师李赓认为,过节给孩子买礼物或者平时消费花点钱无可厚非,但家长不能盲目选择昂贵礼物,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滋长了孩子的虚荣心,并非常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孩子也未必在乎消费品、礼品价格的高低。因此,家长要在日常或者节日消费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别为了过分溺爱孩子,而要什么给什么。这种消费心理容易被商家利用导致不必要的花费,同时也不利于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基本含义
- 指家长被孩子的行为、言语等所困扰或受到影响。
详细解释
- 家长劫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用来形容孩子的行为给家长带来困扰和麻烦。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家长遭遇到孩子的言行举止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和烦恼,使得家长无法安心工作或生活。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也可以用来形容孩子的行为给家长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当孩子经常在家里闹腾,打扰家长工作或休息时,可以说家长被孩子的行为给劫持住了,形成了家长劫。
故事起源
- 家长劫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故事中,有一个孩子非常调皮捣蛋,经常给家长惹麻烦。每天家长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管教孩子,无法专心工作或休息。因此,人们形容家长被孩子的行为所困扰时,就使用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家长劫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家长”和“劫”。其中,“家长”指家庭中的父母或监护人,“劫”表示被困扰、被骚扰。
例句
- 1. 孩子经常不听话,家长真是被家长劫了。2. 这个顽皮的孩子给家长带来了不少的家长劫。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相关的场景进行联想记忆。比如,想象一个孩子调皮捣蛋,家长忙着管教,无法专心工作,就好像被孩子劫持了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成语来扩展知识。比如,家喻户晓、独生子女、宠儿等成语都与家庭教育有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说我经常调皮捣蛋,给她带来了家长劫。2. 初中生:我爸爸是个很严格的人,他总是对我的学习很关注,给我带来了家长劫。3. 高中生:我妈妈总是担心我玩手机时间太长,给我上了一课,真是家长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