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鸣鼍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tuó

鸣鼍

拼音míng tuó

注音ㄇㄧㄥˊ ㄊㄨㄛ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鼍鼓的响声。 唐 薛能 《吴姬》诗之八:“楼臺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鼉世上闻。” 宋 范仲淹 《同年魏介之会上作》诗:“闲上碧江游画鷁,醉留红袖舞鸣鼉。”
    (2).敲击鼍鼓。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醉得意,宜艳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鸣鼉,壮其神也。” 宋 黄庭坚 《寄袁守廖南卿》诗:“少得曲肱成梦蝶,不堪衙吏报鸣鼉。”
    (3).鼍鼓。《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即令整理队伍,排比兵戈,展旗帜,动鸣鼉,纵八阵,骋英雄。”

基本含义

  • 比喻发出警告或警示。

详细解释

  • 鸣鼍是由“鸣”和“鼍”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鸣,指发出声音;鼍,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巨大的蛤蟆。鸣鼍比喻发出警告或警示,引起人们的警觉。

使用场景

  • 鸣鼍常用于形容某种行为或言论具有警示作用,提醒人们注意问题,避免出现不良后果。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发出警告或警示的行为,也可以用于形容某种情况给人们敲响警钟。

故事起源

  • 鸣鼍的故事起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古代齐国有位名叫鼍鼓的大夫,他非常喜欢饮酒,每次饮酒时都会敲鼓娱乐。有一次,鼍鼓在饮酒后敲鼓,却没有人来听。他感到非常孤独和失望,于是他决定用敲鼓的声音来警示大家,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鸣鼍就成为了一个比喻发出警告或警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的言论如同鸣鼍,提醒大家注意避免类似的错误。2. 那个警察用言辞酸酸的语气鸣鼍,警告大家不要违法。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鸣鼍想象成一只巨大的蛤蟆发出声音,引起人们的警觉。可以通过想象这个场景来记忆鸣鼍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警告、警示相关的成语,如“鸣锣开道”、“鸣金收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鸣鼍,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安全。2. 初中生:警察用警笛鸣鼍,提醒司机们遵守交通规则。3. 高中生:领导在会议上鸣鼍,警示大家要保持团队合作精神。4. 大学生:社会上的各种问题都在鸣鼍,需要我们关注并及时解决。

拆字解意

鸣鼍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