毳衲
拼音cuì nà
注音ㄘㄨㄟˋ ㄣ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毛织衲衣,僧人所服。 宋 陆游 《赠枫桥化城院老僧》诗:“毳衲年年补,纱灯夜夜明。”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到八十四盘则骤寒,比及山顶,亟挟纊两重,又加毳衲、駞茸之裘。”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性情高傲自负,不肯屈服。
详细解释
- 毳衲是由“毳”和“衲”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毳指的是兔毛,衲指的是僧人的袈裟。毳衲合在一起,形容人的性情高傲自负,不肯屈服。
使用场景
- 毳衲这个成语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傲慢自大、不肯屈服的人。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描述自负自大的人,或者用于文学作品中形容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故事起源
- 毳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卷九十三·刑法志》中,原文是“毳衲,高傲自负也”。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以想象出一个人自负得像个穿着兔毛袈裟的僧人,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形容词 + 名词
例句
- 1. 他总是毳衲得像个皇帝,从不和别人打交道。2. 这个人太毳衲了,连自己的错误都不肯承认。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毳”和“衲”两个字分开记忆,毳指兔毛,衲指袈裟,联想一个穿着兔毛袈裟的人,高傲自负的样子。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成语和其它词语,可以阅读相关的故事和文学作品,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同学老是毳衲得不肯和我们一起玩。2. 初中生:他一直以来都是个毳衲的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3. 高中生:这位同学的毳衲性格让他在班级里孤立了很久。4. 大学生:他的毳衲态度让他在团队合作中显得很难相处。5. 成年人:这个人太毳衲了,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推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