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迕
拼音fàn wǔ
注音ㄈㄢˋ 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见“ 犯忤 ”。
基本含义
- 违背规定或者道德准则。
详细解释
- 犯迕是指违反规定或者道德准则,通常指对权威的不敬或者违背伦理道德。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言语不合适、不得体。
使用场景
- 犯迕一词常用于描述某人的行为或言论不合适,或者违反了一定的规定。例如,当某人对长辈不敬,或者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我们可以用犯迕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故事起源
- 犯迕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故事中,鲁国的襄公在举行盛大的宴会时,有一位臣子因为醉酒而失礼。襄公非常生气,责备这位臣子说:“为臣者,犯迕者死。”这个故事中的“犯迕”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犯迕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犯”是动词,意为违反;“迕”是形容词,意为不合适。
例句
- 1. 他的言论犯迕了公司的规定,因此受到了处罚。2. 这个学生经常犯迕,老师都很生气。3. 他对长辈的态度犯迕了礼仪,应该受到批评。
记忆技巧
- 将“犯迕”这个成语与违反规定或道德准则的行为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犯迕的时候,会违背了一定的规定或者道德准则,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的成语和其用法可以帮助提高中文水平。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加中文课程或者使用在线资源来学习更多的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犯迕了老师的规定,被罚站在教室里。初中生:他的行为犯迕了社会的道德准则,应该受到惩罚。高中生:他在考试中作弊,犯迕了学校的考试纪律。大学生:他在公司内部泄露了机密信息,犯迕了公司的保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