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月
拼音yūn yuè
注音ㄧㄨㄣ ㄩㄝˋ
繁体
基本解释
有晕的月亮。 隋 薛道衡 《<出塞>二首和杨素》之二:“妖云坠虏阵,晕月遶胡营。”
基本含义
- 晕月是指月亮被云雾遮挡,看不清楚的景象。也比喻眼前事物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详细解释
- 晕月源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里描绘了一幅月色明亮、星光闪烁的夜晚景象,但诗人却感叹自己的孤独,因为他无法与心中所爱的人相会。从此,人们将月亮被云雾遮挡,无法看清的景象比喻为晕月。
使用场景
- 晕月常用于形容眼前事物模糊不清,看不清楚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描绘人们对某个问题或情况无法理解、无法辨认的感受。
故事起源
- 晕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琵琶行》诗,由于白居易的诗作流传广泛,晕月这个成语也因此被广泛使用。
成语结构
- 晕月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组合,形容词“晕”表示模糊不清,名词“月”表示月亮。
例句
- 1. 他的眼睛晕晕的,看不清楚前方的路。2. 这幅画的色彩太过浓烈,让人感觉有些晕月。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晕月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月圆之夜,但月亮却被云雾遮挡,无法看清。这样的景象会让人感到晕眩,无法确定方向。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了解其他与月亮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学习。例如:“皓月当空”、“月下老人”、“明月清风”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晚上看月亮的时候,突然起了一层云雾,月亮变得晕晕的。2. 初中生:这幅画的色彩太过浓烈,让人感觉有些晕月,不太容易辨认出画中的物体。3. 高中生: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有些晕月,无法确定正确的答案。4. 大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会遇到晕月的时刻,需要冷静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