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閲
拼音zhé yuè
注音
繁体折轅
基本解释
1.谓商品减价销售。《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閲不市。” 杨倞 注:“折,损也,閲,卖也。谓损所閲卖之物价也。”《宋大诏令集·政事·置市易物诏》:“天下商旅货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閲失业。” 梁启超 《托辣斯·托辣斯之利》:“或遇物价骤落,小资本者,不能不忍折閲而急求售,以为通转之资。”
2.谓买主杀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潜至其肆,託言买扇。女子便呼父。父出, 刘 意沮,故折閲之而退。”
基本含义
- 指折断、损坏文书或书籍,比喻破坏或毁掉文物、文献。
详细解释
- 折閲是由“折”和“閲”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折”指折断、损坏,“閲”指查看、阅读。折閲原指折断文书或书籍,后来引申为破坏或毁掉文物、文献。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对文物、文献的尊重和保护的重要性。
使用场景
- 折閲一词常用于讨论文物保护、文献整理等相关话题。也可用于比喻某人的行为破坏了宝贵的资源或遗产。
故事起源
- 折閲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在古代,文书和书籍是非常珍贵的,人们对它们非常尊重。有一次,一位官员在整理文书时,不小心把一本珍贵的书折断了。这个消息传开后,人们都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于是,人们开始用“折閲”来形容破坏文物、文献的行为。
成语结构
- 折閲的结构是“动词+名词”。
例句
- 1. 他不小心把那本古书折閲了,让人们非常心痛。2. 这次火灾折閲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折閲”与损坏书籍的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不小心把一本书折断,然后感到非常遗憾的场景。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深入了解文物保护、文献整理等相关话题来进一步学习折閲的含义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不小心把作业本折閲了,老师生气了。初中生:那个游客折閲了一张古代的地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中生:我们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能让折閲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