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疾
拼音pǐ jí
注音ㄆㄧˇ ㄐ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腹内郁结成块的病。 唐 柳宗元 《与李翰林建书》:“僕自去年八月来,痞疾稍已。” 明 焦竑 《焦氏笔乘·旧曾集诸书药方嗣得者更录于此》:“皮硝入鷄腹中同煮,食之可消痞疾。”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行为举止或言辞狂妄自大、傲慢无礼。
详细解释
- 痞疾是由痞和疾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形容人的行为举止或言辞傲慢自大,像得了一种疾病一样,无法自拔。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的傲慢自大、狂妄无礼的行为或言辞。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人。
故事起源
- 痞疾最早出现在《晋书·王敦传》中。王敦是晋朝时期的一位权臣,他傲慢自大,对待人民残暴无情。后来,王敦叛乱失败,被追杀时,他的妻子哭着说:“我家的痞疾终于要死了!”从此,痞疾成为了形容人的傲慢自大的成语。
成语结构
- 痞疾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痞”和“疾”两个词组成,痞疾之间有明确的修饰关系。
例句
- 1. 他的狂妄自大让人觉得他得了痞疾。2. 这个人一点礼貌都没有,简直就是个痞疾。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变得傲慢自大,行为举止不可理喻,就像得了痞疾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傲慢自大相关的成语,如狂傲自大、目中无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傲慢自大就像得了痞疾一样。2. 初中生:这个人的行为举止狂妄自大,简直就是个痞疾。3. 高中生:他的言辞傲慢无礼,像得了一种痞疾一样,让人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