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虏
拼音dá lǔ
注音ㄉㄚˊ ㄌ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清 末特指 清 朝统治者。《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其时 东京 一路百姓,惧怕韃虏,都跟随车驾南渡。”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同盟会的成立》:“以 孙中山 先生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基本含义
- 指外族侵略者或侵略者的傀儡。
详细解释
- 鞑虏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主要用来指代来自北方的外族侵略者,如匈奴、鲜卑等。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泛指侵略者、压迫者或傀儡。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和侮辱的意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外族侵略者或受外族侵略者控制的人。可以用来形容某个政权被外国势力操纵,或者某个人被迫成为他人的傀儡。
故事起源
- 鞑虏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指代来自北方的外族侵略者。由于鞑虏对中国古代王朝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伤害,因此这个词逐渐演变为贬义词,用来形容侵略者或傀儡。
成语结构
- 鞑虏由两个字组成,形容词+名词的结构。
例句
- 1. 他被外国势力操纵,成为了一个鞑虏。2. 那个政权已经变成了鞑虏的傀儡。3. 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鞑虏的奴隶。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鞑虏的形象,穿着异族的衣服,手里拿着武器,踩在一个被压迫的人身上。这个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贬义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与外族侵略有关的历史事件,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外星人来到地球,变成了鞑虏,控制了人类。2. 初中生: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鞑虏的侵略历史。3. 高中生:这个政权已经沦为了鞑虏的傀儡,完全失去了独立性。4. 大学生及成年人:我们不能容忍自己成为鞑虏,必须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