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拒
拼音táng jù
注音ㄊㄤˊ ㄐ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抵御,抗拒。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之八:“樽前月下,尚有剥啄之声,如御十万敌,必须在家首先搪拒,竟无福前来望见颜色矣。”
基本含义
- 拖延、推托
详细解释
- 搪拒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搪指的是拖延、推托,拒指的是拒绝。搪拒的基本意思就是拖延并推托拒绝。
使用场景
- 搪拒常用于形容某人敷衍应付、拖延时间以拒绝做某事。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工作中的不负责任、敷衍塞责的态度,也可以用于形容生活中的拖延、推托行为。
故事起源
- 搪拒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个官员被派去办理一项重要的公务,但他却一直拖延不办。当其他人询问他进展时,他总是敷衍塞责地推托。最终,这个官员因为搪拒公务而丧失了官职和声誉,被人们广泛议论和嘲笑。
成语结构
- 搪拒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搪为动词,拒为动词。
例句
- 1. 他总是搪拒工作,从不认真对待。2. 她搪拒了我的邀请,说自己没有时间。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搪拒联想成一个人不断地用手推托着别人,同时还一直拖延时间,从而拒绝了对方的请求。这样的形象比较生动,可以帮助记忆搪拒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搪拒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之相关的成语,如搪塞、拖泥带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我搪拒了说我忘记了。2. 初中生:爸爸让我去买东西,我搪拒了说我太累了。3. 高中生:老师要我参加学校活动,我搪拒了说我有其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