馁匮
拼音něi kuì
注音ㄣㄟˇ ㄎㄨㄟˋ
繁体
基本解释
谓粮食、物资等匮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康熙 漠北之役,西路惟 归化城 满 兵不恤驼马,中途馁匱。”
基本含义
- 指粮食匮乏,没有饭吃。
详细解释
- 馁匮是由“馁”和“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馁指吃不饱,饥饿;匮指缺乏,不足。馁匮一词形象地描述了缺少粮食、没有饭吃的困境。
使用场景
- 馁匮一词常用于形容粮食匮乏的情况,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资源短缺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馁匮来形容某个地区或某个时期的人们因为战争、灾难等原因而面临食物短缺的困境。
故事起源
- 馁匮的故事起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相传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很多古籍,杀害了很多学者。这导致了当时的文化荒芜,学术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因此,馁匮一词也常用来形容知识的匮乏。
成语结构
- 馁匮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
例句
- 1. 这个地区的农民因为干旱,面临着粮食馁匮的困境。2. 在古代,知识的馁匮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了限制。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记忆馁匮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空荡荡的房间里,肚子饿得发出咕咕的声音,没有一粒粮食可吃,这就是馁匮的困境。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粮食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粮食匮乏的方法。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粮食有关的成语,如“民以食为天”、“饥不择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这个孩子家里没有米了,他面临着馁匮的困境。初中生:战争导致了很多地区的粮食馁匮。高中生:知识的馁匮会限制人们的思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