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明法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

明法

拼音míng fǎ

注音ㄇㄧㄥˊ ㄈㄚ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使法令严明。《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韩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
    (2).明确的法令。《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
    (3).通晓法令。《后汉书·郭贺传》:“ 贺 能明法,累官, 建武 中为尚书令,在职六年,晓习故事,多所匡益。”
    (4).明显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説。”
    (5). 汉 、 唐 、 宋 各代察举人才及科举取士的科目名称。 汉 建元 初令郡察人材,设四科,其三曰明习法令,为明法的开始。 唐 宋 科举都有明法科。主要考试关于法令的知识。《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宋史·选举志一》:“初,礼部贡士,设进士……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参阅《通典·选举一》。

基本含义

  • 明确遵守法律,守法纪。

详细解释

  • 明法是指明确遵守法律法规,守法纪律。它强调人们应当遵守法律,不违反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律的精神和原则。

使用场景

  • 明法常用于教育和法律领域,用来教育人们要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同时,它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醒人们要遵守规章制度,遵循社会公德。

故事起源

  • 明法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中。当时,晋国昭公有一个宠臣叫做明公,他非常讲究遵守法律,守法纪。因为他在晋国内部推行法治,治理有方,所以人们称他为“明法公”。后来,人们将他的名字“明法公”转化为成语“明法”,用来表达守法纪的重要性。

成语结构

  • 明法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明”表示明确、清楚,第二个字“法”表示法律、法规。

例句

  • 1. 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明法守纪,不违法乱纪。2. 只有明法守纪,社会才能太平安定。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明法”:1. 将“明法”分开记忆,首先记住“明”字的含义,表示明确、清楚,然后记住“法”字的含义,表示法律、法规。2. 联想“明法”与守法纪律的概念,想象一个人站在法律面前,手持明镜,清晰地看到法律的内容,坚守法律的原则。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法律、法规相关的成语,如“法网恢恢”、“法不阿贵”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明法守纪,不做任何违法的事情。2. 初中生:明法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建设。3. 高中生:明法守纪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

拆字解意

明法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