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野语
拼音qí dōng yě yǔ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qí dōng yě yǔ ㄑㄧˊ ㄉㄨㄙ ㄧㄜˇ ㄧㄩˇ
齐东野语(齊東野語)
◎ 齐东野语 qídōng-yěyǔ
[hearsay; gossip] 《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用“齐东野语”比喻道听途说、不足为凭的话
但也许是齐东野语,我没有考查过这事的真伪。—— 鲁迅《两地书》
基本含义
- 指人们言辞激烈,争论不休的情况。
详细解释
- 齐东野语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因为齐国内乱,希望能够借助外援来巩固齐国的实力,于是派人到东方野外去寻找有能力的人才。当时有两个人在野外争论不休,太公看到后问他们为何争论,其中一个人回答:“我说这片草地是我的,他却不同意。”另一个人回答:“我说这片草地是我的,他也不同意。”太公看到这种争论,认为这两个人都有能力,于是将他们带回齐国。后来,齐国因此得到了两位有才能的人,国力也得以增强。因此,齐东野语成为形容人们言辞激烈,争论不休的情况的成语。
使用场景
- 齐东野语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辩论、讨论、争吵等场合中激烈争论的情况。比如,在会议上,各方代表就某个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可以说他们在会上齐东野语。
故事起源
- 齐东野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史记》中的《齐太公世家》。太公是齐国的重要人物,他通过寻找有才能的人才来巩固国家的实力,最终找到了两位有才能的人,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
成语结构
- 齐东野语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齐、东、野、语。每个字的意义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则表示人们言辞激烈,争论不休的情况。
例句
- 1. 会议上各方代表齐东野语,争论不休。2. 他们两个人总是齐东野语,争吵得不可开交。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四个字分别与其含义相关的形象进行联想,以便记忆。比如,将"齐"联想为两个人齐头并进,将"东"联想为东方的野外,将"野"联想为野草丛生,将"语"联想为人们激烈争论的言辞。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其他故事,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学习其他成语,扩展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级辩论赛中,同学们齐东野语,争得面红耳赤。2. 初中生: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齐东野语,会议室里热闹非凡。3. 高中生:学生会选举产生了两个候选人,他们在竞选演讲中齐东野语,争得不可开交。4. 大学生: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重要议题进行了齐东野语的辩论,现场气氛紧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