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伏击在词典中的解释

伏击

拼音fú jī

注音ㄈㄨˊ ㄐ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动)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
    [构成]
    偏正式:伏〔击
    [例句]
    伏击敌人。(作谓语)遭受伏击。(作宾语)

英文翻译

  • 1.ambush; ambuscade; still-hunt; waylay

详细解释

  • ◎ 伏击 fújī
    (1) [ambuscade;ambush]∶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
    (2) [still-hunt]∶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用埋伏的兵力突然袭击敌人。 孙犁 《白洋淀纪事·塔记》:“列士里面,有的因为伏击、奇袭、攻坚、遭遇,死在战场。”

基本含义

  • 指隐藏在暗处,等待时机突然袭击或捕捉敌人。

详细解释

  • 伏击是指在战争或其他形式的斗争中,隐藏自己并等待时机,突然袭击敌人或捕捉目标。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隐蔽和突然的攻击方式。

使用场景

  • 伏击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各种场合下突然袭击、抓捕或陷害对方的行为。它可以用于描述军事战争、警察抓捕犯罪分子、运动员在比赛中出奇制胜等情境。

故事起源

  • 伏击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公元前569年,鲁国伐楚的故事。鲁国派出的军队在楚国的后方伏击了楚军,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隐蔽等待时机,突然袭击敌人的行为。

成语结构

  • 伏击是一个动宾短语,由“伏”和“击”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在战争中,我们成功地伏击了敌人的后方。2. 警察在暗处伏击了犯罪分子,成功地将其抓捕归案。3. 运动员在比赛中突然伏击对手,取得了胜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伏”字和“击”字联想起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隐藏在暗处,等待时机突然出击,实施伏击。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伏击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埋伏”、“暗箭伤人”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军事战争的案例来加深对伏击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在捉迷藏游戏中伏击了小红,抓住了她。2. 初中生:在足球比赛中,我们队突然伏击了对方的防线,得分了。3. 高中生:历史课上,老师讲解了古代战争中的伏击战术,让我们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