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下驷在词典中的解释
xià

下驷

拼音xià sì

注音ㄒㄧㄚˋ ㄙ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 (1).劣等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曰:‘今以君之下駟与彼上駟,取君上駟与彼中駟,取君中駟与彼下駟。’既驰三辈毕,而 田忌 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宋书·颜俊传》:“议者不过言互市之利在得马,今弃此所重,得彼下駟,千匹以上,尚不足言,况所得之数,裁不十百邪。”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珙》:“仲夏自 郑 西归,及端午以覲亲焉。下駟蹇劣,日势已晚,方至石桥。”
    (2).比喻物之粗劣者,犹言下品或下等。 宋 李纲 《荔支后赋》:“ 汉 贡 南海 , 唐 驛 西川 ,皆荔支之下駟,乃并驾于中原,当时所见,得其粗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穀人 所长者,律赋试帖耳……至古今体诗,则下駟之乘矣。” 胡适 《寄陈独秀书》:“此种诗在排律中,但可称下驷。”

基本含义

  • 指官员下马行走,表示恭敬谦虚的态度。

详细解释

  • 下驷一词源自古代官员出行时的礼节规定。在古代,高级官员在出行时通常骑马,而低级官员则需要下马行走,以示对上级的敬意和谦逊。因此,“下驷”成为了表示恭敬谦虚的成语。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上级、长辈或者有威望的人时表现出非常恭敬和谦虚的态度。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不气馁,态度坚定。

故事起源

  • 关于“下驷”的具体故事起源尚不详细,但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员的礼节规定。

成语结构

  • 成语“下驷”的结构是“下 + 驷”。其中,“下”表示从高处到低处,表示动作的进行;“驷”是指高级官员所骑的四匹马中的最后一匹,代表高级官员。

例句

  • 1. 他在面对领导时总是下驷谦卑,非常恭敬。2.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下驷的态度,坚持不懈。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与“下马”进行联想,想象一个官员在面对上级时从马上下来,表示恭敬谦逊的态度。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员的礼仪规范,以及其他与尊敬、谦逊相关的成语,如“卑躬屈膝”、“毕恭毕敬”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见到老师时总是下驷恭敬地问好。2. 初中生:在学校里,我们应该对老师保持下驷的态度。3. 高中生:考试前,我向老师请教问题时总是下驷请教,表示尊敬和谦虚。4. 大学生:在实习时,我向导师请教问题时总是下驷恭敬地听取指导。

拆字解意

下驷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