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田
拼音sān tián
注音ㄙㄢ ㄊ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1).古时天子、诸侯每年三次田猎,称为三田。《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 孔颖达 疏:“一岁三时田猎。猎在田中,又为田除害,故称田也。”
(2).道家谓两眉间为上丹田,心为中丹田,脐下为下丹田,合称三丹田或三田。 唐 吕岩 《赠刘芳处士》诗:“悠悠忧家復忧国,耗尽三田元宅火。” 宋 范成大 《宿妙庭观次东坡旧韵》:“升隆三田自有丹,浪寻盘鼎斸仙坛。” 沉钦韩 注引《玄奥集》:“脑为上田,心为中田,气海为下田。” 明 宋濂 《傅同虚像赞》:“将求子於外兮,则鍊精於三田;欲索君於内兮,则游神乎八天。”
基本含义
- 指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以极少的粮食度日,形容节约粮食或物资的能力。
详细解释
- 三田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能够以极少的粮食度日,形容节约粮食或物资的能力。它源自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军白起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的国王向大将军白起投降。白起接受了国王的投降,但为了惩罚赵国国王的奢侈和浪费,他命令赵国国王只能用三田粮食度日。然而,赵国国王竟然能够以如此少的粮食度日,没有饿死,也没有饿坏自己的身体。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开始用“三田”来形容一个人节约粮食或物资的能力。
使用场景
- 三田这个成语通常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节约粮食或物资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一个人节俭的品质,或者形容一个人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下度日。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的能力。
故事起源
- 三田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中国。相传白起攻打赵国时,赵国国王向他投降。为了惩罚赵国国王的奢侈和浪费,白起命令他只能用三田粮食度日。赵国国王竟然能够以如此少的粮食度日,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开始用“三田”来形容一个人节约粮食或物资的能力。
成语结构
- 三田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三”和“田”。
例句
- 1. 他的生活过得很节俭,真是个能够三田度日的人。2.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时期,我们要学会三田,合理利用资源。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三田”的技巧可以是将“三田”拆分成两个部分,分别记忆。你可以将“三”字与“三斗”联想在一起,表示粮食的数量很少,而“田”字则可以联想到农田,表示节约粮食的能力。通过将两个字的含义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你也可以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书籍或参加成语比赛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小明很节约,他能够三田度日,不会浪费食物。2. 小学生:我要向爸爸妈妈学习,学会三田,合理利用资源。3. 中学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学会三田,保护环境,减少浪费。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三田,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