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臂
拼音bā bì
注音ㄅㄚ ㄅ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巴鼻。《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这十五贯钱,分明是丈人与女婿的,你却説是典你的身价,眼见的没巴臂的説话了。”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这般説谎没巴臂。” 明 张凤翼 《红拂记·破镜重符》:“这镜儿,还有会合时。我如今空手没巴臂,半日仓皇,一天憔悴。”参见“ 巴鼻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们争先恐后地拥挤在一起,互相挤压。
详细解释
- 巴臂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巴意为争先恐后,臂意为手臂。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为了争夺某个东西或者进入某个地方而挤在一起,互相推搡的场景。
使用场景
- 巴臂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特定场合中的拥挤和争抢现象。比如,当有限的资源或者受欢迎的活动出现时,人们会巴臂争抢,力求先占优势地位。
故事起源
- 巴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记载了一个关于争夺权力的故事。故事中,齐国的大臣鲍叔牙为了争取国君的宠爱,与其他大臣争先恐后地巴臂。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们为了争夺某种利益而争抢的场景。
成语结构
- 巴臂由两个字组成,其中“巴”是动词,表示争抢;“臂”是名词,表示手臂。这个成语的结构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人们为了抢购限量版商品,巴臂争先。2. 电影上映首日,观众巴臂争夺门票。
记忆技巧
- 记忆巴臂这个成语可以通过联想法。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拥挤的场景中,大家为了争夺某个东西而互相挤压,像是用手臂巴在一起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拥挤、争抢相关的成语,如“争先恐后”、“人山人海”等,以丰富词汇量并加深对这些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为了抢到教室里的最后一张椅子,同学们巴臂争先。初中生:在国庆节长假期间,人们纷纷前往旅游景点,观光区巴臂争夺。高中生:考试结束后,同学们争相看成绩单,巴臂争先地找到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