黩札
拼音dú zhá
注音ㄉㄨˊ ㄓㄚˊ
繁体
基本解释
谓滥写文章。 唐 孙樵 《孙氏西斋录》:“为史官者,不能抃忠骨於枯坟,臠諂魄於下泉,磨毫黷札,丛阁饱帙,岂国家任史官意耶!”一本作“ 黷扎 ”。
基本含义
- 形容文章或书籍内容深奥、难以理解。
详细解释
- 黩原指染料,后引申为涂抹、涂敷;黩札指将黩涂在纸上,表示书写文章。成语“黩札”比喻文章或书籍内容深奥、难以理解。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文笔难以理解、思想深奥的文章、书籍等。
故事起源
-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东汉末年,有一位叫黄瓊的学者,他写的文章内容深奥难懂,受到当时的文人学士们的赞赏。后来,他的文章流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看了之后也觉得难以理解,于是将黄瓊的文章称为“黩札”。
成语结构
- 黩札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黩”和“札”两个词组成,其中“黩”作为动词,表示涂抹、涂敷的意思;“札”作为名词,表示纸张。
例句
- 1. 这本书的内容太黩札了,我根本看不懂。2. 他的文章写得太黩札了,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黩札”拆分成两个部分记忆。黩可以联想为涂抹、涂敷的动作,札可以联想为纸张。同时,可以将黩札的含义与难以理解的文章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结。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文学、文章相关的成语,如“玩世不恭”、“深思熟虑”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课文太黩札了,我都听不懂。2. 初中生:这本小说的情节太黩札了,我读了好几遍都没明白。3. 高中生:老师讲的文言文真是黩札,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理解。4. 大学生:这篇哲学论文的观点真是黩札,读了半天也没完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