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蒙瞽在词典中的解释
méng

蒙瞽

拼音méng gǔ

注音ㄇㄥˊ ㄍ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蒙蔽。《新唐书·哥舒翰高仙芝等传赞》:“ 玄宗 虽为左右蒙瞽,然荒夺其明亦甚矣。”
    (2).昏暗不明。 郭沫若 《豕蹄·柱下史入关》:“我晓得曲所以求全,枉所以示直,所以我故作蒙瞽,以示彰明。”
    (1).盲人。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今矇瞽面墙而不悟, 离娄 照秋毫於百寻。” 金 王若虚 《谬误杂辨》:“至於此类,如辨白黑矣。而卤莽若是,其与矇瞽何异哉?” 清 顾炎武 《述古》诗之二:“后代尚清谈,土苴斥 邹 鲁 。哆口论性道,捫籥同矇瞽。”
    (2).乐官。古代多以盲人充任,故名。《旧唐书·元稹传》:“日益月滋,有诗句千餘首。其间感物寓意,可备矇瞽之风者有之。”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序:“吊古忧时,感叹 天水 、 金源 遗跡,援笔属和,情见乎辞,庶几效矇瞽之义焉。”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其体废於史官,其业存於矇瞽,繇是二雅踵起,藉歌陈政,同波异澜,斯各为派别焉。”

基本含义

  • 形容没有眼睛或视力不好,也用来比喻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一无所知。

详细解释

  • 蒙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蒙指没有眼睛或视力不好,瞽指盲目。合在一起表示没有眼睛或视力不好的人,也用来比喻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一无所知。

使用场景

  • 蒙瞽常用于形容某人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或了解,对真相一无所知。可以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人的无知或盲目行为。

故事起源

  • 关于蒙瞽的故事起源有多种版本,其中一种版本是关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季札的故事。据说季札曾经假装盲目,以此来观察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态度。最后,他发现真正关心他的人是那些在他身边始终如一的人。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真正的朋友会始终支持他们。

成语结构

  • 蒙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蒙指没有眼睛或视力不好,瞽指盲目。合在一起表示没有眼睛或视力不好的人,也用来比喻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一无所知。

例句

  • 1. 他对这个项目的了解完全是蒙瞽的,他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困难。2. 不要相信他说的话,他一直是个蒙瞽的人,对事实一无所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没有眼睛的人蒙在脸上,表示他的视力很差,对事物一无所知。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盲目、无知相关的成语,如盲人摸象、井底之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眼睛看不见东西,就像蒙瞽一样。2. 初中生:有些人对科学知识一窍不通,完全是蒙瞽。3. 高中生:有些政府官员对民众的需求一无所知,真是蒙瞽到家了。4. 大学生:他在这个领域没有任何经验,完全是蒙瞽的。希望这个关于“蒙瞽”的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

拆字解意

蒙瞽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