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罽
拼音mán jì
注音ㄇㄢˊ ㄐ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生产的一种毛织品。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贱买古画马》:“ 外郎 奇之,命取以视,则古丝烟晦,幅联三四,蛮罽裁标。”
基本含义
- 指人的品性粗野、蛮横无理。
详细解释
- 蛮罽一词来自于古代楚国的一种野兽,形状像狗但体型更大且凶猛。成语中的“蛮罽”用来形容人的品性粗野、蛮横无理,表示这个人的行为举止野蛮而不讲理。
使用场景
- 蛮罽一词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粗暴无礼,不讲道理。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顾他人感受、凶猛咄咄逼人的人。
故事起源
- 据说,楚国有一位名叫蛮罽的将军,他性格蛮横,行事粗暴,对待士兵和百姓都非常苛刻。因此,后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那些行为粗野、蛮横无理的人。
成语结构
- 蛮罽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对待同事总是蛮罽无理,没有一点风度。2. 这个学生在班上经常搞事情,行为蛮罽,给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很多麻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蛮罽”这个词语的发音,来记忆其含义。可以想象一个凶猛的野兽蛮横地行走,代表这个词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蛮罽相关的成语,如蛮横无理、蛮不讲理等,可以进一步扩展对于这类词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行为真蛮罽,总是欺负我。2. 初中生:那个男生蛮罽地推开了人群,跑到前面去了。3. 高中生:老师发现他在考试作弊,就对他说:“你的行为真蛮罽!”4. 大学生:他的言行举止总是蛮罽无理,让人很难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