戡夷
拼音kān yí
注音ㄎㄢ 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平定。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序》:“神武震发,羣雄戡夷。”
基本含义
- 戡夷是指平定边疆、消灭外族或讨伐异族的行动。
详细解释
- 戡夷源自《论语·为政》:“戡乱世而不见乱者,唯周公。”意思是指平定乱世而不显得混乱的,只有周公能做到。后来,戡夷成为指帝王或将领平定边疆、消灭外族或讨伐异族的行动,表达了英勇、果敢、有胆略的意义。
使用场景
- 戡夷可以用来形容英勇无畏地面对困难和敌人,尤其在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方面。也可以用来形容在领导岗位上能够稳定局势,消除混乱。
故事起源
- 《论语·为政》中的“戡乱世而不见乱者,唯周公”是指周公能够在混乱的时代中保持秩序和平稳。后来,人们将戡夷用来形容平定乱世、消灭外族或讨伐异族的行动。
成语结构
- 戡夷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戡”和“夷”。
例句
- 1. 他以戡夷之勇,成功平定了边疆的叛乱。2. 这位将军带领军队戡夷,终于消灭了入侵的敌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平乱”、“消敌”、“讨异”等词语进行联想,来记忆戡夷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戡夷事件,如周朝的戡夷、秦朝的戡夷、明朝的戡夷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戡夷这个成语的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像戡夷一样勇敢,保护我们的祖国。2. 初中生:这位将军以戡夷之勇,成功平定了叛乱。3. 高中生:历史上有许多英雄用戡夷的行动,保卫了我们的国家。4. 大学生:戡夷不仅仅是指武力消灭敌人,也可以是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