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絇
拼音má qú
注音ㄇㄚˊ ㄑㄩˊ
繁体
基本解释
以麻线做成的可以穿系鞋带的鞋饰。 唐 司空图 《诗赋》:“邻女自嬉,补袖而舞,色丝屡空,续以麻絇。”
基本含义
- 指人的思维迟钝,反应迟缓。
详细解释
- 麻絇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麻和絇。麻指的是麻木,絇指的是缠绕。因此,麻絇形容一个人的思维迟钝,反应迟缓,比喻人的头脑迟钝,不灵活。
使用场景
- 麻絇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思维迟钝,反应迟缓的情况。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例如描述一个人在工作中迟钝的表现,或者形容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反应迟缓。可以用于朋友之间的开玩笑,但需注意使用场合和语气。
故事起源
- 麻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卷五十三·刘向传》中。据说,刘向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在文中使用了麻絇一词来形容当时的一位官员思维迟钝,反应迟缓。从此,麻絇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描述人思维迟钝的常用词语。
成语结构
- 麻絇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的反应真是麻絇,什么事情都得等半天才能理解。2. 这个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麻絇,需要老师反复解释才能明白。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麻絇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的脑袋被麻绳缠绕住,变得迟钝、不灵活。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思维敏捷、反应灵活相关的成语,例如“机智如拆”、“应对如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思维真麻絇,解题总是慢半拍。2. 初中生:我有个同桌,麻絇得跟乌龟一样,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3. 高中生:这个学生的思维真是麻絇,考试时总是反应不过来。4. 大学生:我们班上有个同学的思维真是麻絇,讲个笑话他都要思考好久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