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箸
拼音shā zhù
注音ㄕㄚ ㄓ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沙筯 ”。一种植物,多生于海滩中。 唐 段公路 《北户录·越王竹》:“次有沙筯,产於海岛间,状如蓴菜,春吐黄花,其心若骨,可为筹筯,凡欲採者,须轻步拔之,不尔,闻人行声,则缩入沙中,了不可取。”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沙箸,生于海岸沙中,春吐苗,其心若骨,白而且劲,可为酒筹。凡欲採者,轻步向前,及手,急挼之,不然,闻行者声,遽缩入沙中,掘寻之终不可得也。”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越王馀算》。
基本含义
- 指吃饭时不用筷子,而用手抓取食物。
详细解释
- 沙箸是由“沙”和“箸”两个字组成。沙,表示细小的颗粒;箸,表示用于夹取食物的器具。沙箸的基本含义是指吃饭时不用筷子,而用手抓取食物。这个成语意味着人们在饮食习惯上的不规范或不文明。
使用场景
- 沙箸这个成语一般用来批评或讽刺那些不守规矩、不文明的行为。可以用于描述不遵守社会规范、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或者用来形容某些文化习俗的缺失。
故事起源
- 沙箸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古时候,中国人用手抓取食物是一种常见的饮食方式,而使用筷子作为餐具则是后来才流行起来的。因此,沙箸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不文明的饮食行为,用以批评那些不守规矩的人。
成语结构
- 沙箸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在宴会上用沙箸吃饭,让人感到非常不文明。2. 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还存在一些沙箸的现象,需要加强文明素质教育。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沙箸”联想成“沙子和箸子”的组合,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沙子代表细小的颗粒,箸子代表夹取食物的器具,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沙箸这个成语,表示吃饭时不用筷子,而用手抓取食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饮食文化、礼仪习俗相关的成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和文明素质的重要性。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在学校食堂里用沙箸吃饭,老师批评了他们的行为。2. 初中生:我们应该提倡文明用餐,不要使用沙箸这样的不文明行为。3. 高中生:在国外,人们使用筷子而不是沙箸来吃饭,这是一种文明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