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士
拼音bài shì
注音ㄅㄞˋ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犹坏人。 清 唐甄 《潜书·用贤》:“簸籭既施,稗士乃去,穀士乃得。”
基本含义
- 指小人、不正直的人。
详细解释
- 稗士原指田间的杂草,后来引申为指小人、不正直的人。成语“稗士”用来形容为人处事不正直、品行卑劣的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贬义,用来批评那些为人处事不正直、品行卑劣的人。
故事起源
- 成语“稗士”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左传》,其中有一则关于齐国的故事。故事中,齐国的国君齐庄公赐给一个名叫申骄的臣子一块田地,申骄种植了作物后,他的邻居却不断地偷盗他的庄稼。申骄非常愤怒,于是他决定种植稗子,并告诉邻居说这是稻谷。邻居听后非常高兴,也种植了稗子。当收获季节到来时,邻居发现自己只收获了一些杂草,而申骄则收获了丰富的庄稼。邻居非常愤怒,向申骄表示不满。申骄则告诉邻居,种狗尾巴草的就是狗尾巴草,种稗子的就是稗子。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成语“稗士”。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第一个字“稗”意为杂草,第二个字“士”意为人。
例句
- 1. 这个人为人处事十分不正直,简直就是一个稗士。2. 不要和那些稗士为伍,要远离不正直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稗士”的发音与“败世”相近,用来暗示这个词语所描述的是一个败坏世风的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中国古代的《左传》,了解更多关于齐国的故事,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杂草不除,难以种稻”。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那个欺负同学的人真是一个稗士。2. 初中生:我们不能和稗士为伍,要远离不正直的人。3. 高中生:这个政客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简直就是一个稗士。4. 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要成为稗士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