谤口
拼音bàng kǒu
注音ㄅㄤˋ ㄎㄡˇ
繁体
基本解释
毁谤人的嘴。 宋 王令 《寄王正叔》诗:“忠言不售耳,直面屡得唾,怒目瞋以环,谤口焰而火。” 清 袁于令 《西楼记·会玉》:“ 伯将 谤口,父亲前事漏。”
基本含义
- 指诽谤、中伤他人。
详细解释
- 谤口是由“谤”和“口”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谤指诽谤、中伤,口指言辞、口舌。谤口形容人说话毒舌、善于中伤他人或用言辞攻击他人的行为。
使用场景
- 谤口常用于形容某人言辞尖刻、善于诽谤中伤他人的情况。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喜欢用恶毒言辞攻击他人的人。
故事起源
- 谤口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意思是用言辞中伤他人。据传,汉代文学家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因为嫉妒别人的才华而用恶毒的言辞攻击他人。这个故事被人们引用,并形成了成语谤口。
成语结构
- 谤口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
例句
- 1. 他的谤口之言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2. 她总是谤口,说人家的坏话。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谤口”这个成语与“恶毒言辞”、“中伤他人”等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谤口相关的成语,如“谤讟”、“谤慝”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谤口,说别人的坏话。2. 初中生:她的谤口之言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3. 高中生:他用谤口攻击他人,丢失了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