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行绋在词典中的解释
xíng

行绋

拼音xíng fú

注音ㄒㄧㄥˊ ㄈ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谓执绋助葬。绋,引柩的绳索。 宋 叶适 《阴阳精义序》:“近时 朱 公 元晦 ,听 蔡季通 预卜藏穴,门人裹糗行紼,六日始至。”

基本含义

  • 行绋是指人们的言行举止得体,规矩端正,符合社会规范。

详细解释

  • 行绋是由行为和绳索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行为指的是人们的言行举止,绳索则是指规范和约束。行绋表示人们的言行举止得体,符合社会规范,表现出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得体,规矩端正,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可以用来表扬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不端。

故事起源

  • 行绋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购买豪华的车马,而只能乘坐普通的车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富商,富商乘坐的车马豪华,但是车夫的言行举止却不得体,无礼而粗鲁。子贡见状,对富商说:“这样的车马配不上您的身份和地位。”富商听后感到惭愧,并承认自己的车夫确实没有行绋。从此以后,行绋成为了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得体的成语。

成语结构

  • 行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行和绋分别代表行为和绳索。

例句

  • 1. 他的行绋非常好,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志愿者。2. 这位老师言谈举止都很得体,是我们学校的行绋楷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行绋的发音“xíng fēn”与“行风”进行联想,行风也是指人们的行为举止,两者在含义上有些相似。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行绋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规范,了解更多关于修养和品德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行绋非常好,经常帮助同学,老师都很喜欢他。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行绋,做到言行一致。高中生:行绋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它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拆字解意

行绋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