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婚
拼音jié hū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节婚 - 简介
节婚是指专门在节假日期间结婚办喜宴的情景。这种情况的出现,多为时间所迫。
婚车紧缺、酒店爆满、婚礼司仪被一“抢”而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选择“五一”“十一”、教师节、春节等节日结婚,“节婚一族”由此而生。
节假日期间结婚原因
1、只有在节假日结婚,亲朋好友才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婚礼,使婚礼隆重而热闹;
2、在节假日期间结婚,再加上婚假,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度蜜月;
表现
婚宴
除两个黄金周,一般都没有长假,假如因为自己的婚宴让大家请假,确实不太合适,所以选择节假日结婚。“五一”“十一”本来就是大家放松心情,尽情享受假期的日子,大家都有时间,也不急着退场,喜宴会很热闹,而且大家心情也都很好。
蜜月
“五一”“十一”期间,办完婚宴还可以剩下3、4天假期,再加上婚嫁,完全够时间度蜜月了。
婚宴扎堆
根据农历,2005和2007年都是寡年,寡年无“春”,预示着不吉利,然而2006年有两个“春”,4个情人节,因此,很多新人都选在2006年举行婚礼。
伴娘紧缺
别以为伴娘只是个陪衬,其实新娘在婚礼那天出不出丑,就全看伴娘的水平了。其实现如今很多新娘都已怀孕,所以,一些人知道后,大多不会跟新娘闹。那么,这时候就要考验伴娘的水平了,最起码伴娘的酒量也要能喝半斤白酒,外加半瓶葡萄酒,否则那场面就很难控制了。而认识的女同伴毕竟就那么多,而没结婚的就更少了,如果下手晚了,那就无娘可伴了。
礼金节节高
“节婚”不仅结婚双方麻烦,接到喜帖的亲朋好友也麻烦。送礼的有压力,收礼的也有。礼金中除了少部分长辈送的可以“净落”外,多数都是需要还的“人情债”,而且,还的钱数一般要比收的钱数多,真是无奈呀。
基本含义
- 指婚礼上遵循礼仪,不铺张浪费。
详细解释
- 节婚是由“节俭”和“婚礼”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节俭指的是节约、不浪费,婚礼指的是结婚时的仪式。节婚的含义是指在举办婚礼时要遵循节俭的原则,不铺张浪费。
使用场景
- 节婚一词常用于形容婚礼举办时不奢华、不铺张的情况。它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婚礼筹备和举办过程中要节约开支,不要过度追求炫耀和奢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故事起源
- 节婚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中。在古代,婚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人们通常会借此炫耀家庭的富裕和地位。然而,孔子强调人们应该谨慎举办婚礼,不要铺张浪费,而是要注重内涵和仪式的庄重。因此,节婚一词就成为了婚礼上遵循节俭的代名词。
成语结构
- 节婚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们的婚礼很节婚,没有过多的浪费。2. 我们要办一个简单而温馨的婚礼,遵循节婚的原则。
记忆技巧
- 你可以将节婚与节俭和婚礼这两个词进行关联记忆。想象在婚礼上举办一个简单而节约的仪式,这样就能够轻松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传统婚礼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婚礼的习俗和传统。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节俭和节约相关的成语,如“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爸爸妈妈说我们的婚礼要节婚,不要太奢华。2. 小学生:我们学校举办的婚礼都是节婚的,不会浪费钱。3. 中学生:我觉得节婚很重要,可以节约开支,让婚礼更加庄重。4. 大学生:现在很多人追求奢华的婚礼,但我认为节婚更有意义,可以节省费用用于未来的生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