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葬
拼音jié zàng
注音ㄐㄧㄝ ˊ ㄗㄤˋ
繁体
基本解释
墨家提出的薄葬主张。 战国 时, 墨子 深以儒家厚葬为非,认为:“桐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参阅《墨子·节葬下》。
基本含义
- 指节省葬礼的规模和费用,借指节俭、简朴。
详细解释
- 节葬是由“节省”和“葬”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节省指节约、节俭,葬指安葬、丧葬。节葬一词形象地比喻丧葬时节约、简朴的举止和仪式。
使用场景
- 节葬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丧葬仪式简单、不奢华,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生活简朴、不浪费。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了节葬的典故。春秋时期,鲁国的哀公去世,他的儿子想要举行一场豪华的葬礼来表达对父亲的哀悼,但是大臣们却建议节省葬礼的费用,以表达对哀公的敬爱之情。最终,哀公的葬礼被简化,以节省费用。这个故事成为了节葬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节葬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生前一向过着节葬的生活,死后也没有举行奢华的葬礼。2. 这个家庭非常节葬,从不浪费一分一毫。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节”字和“葬”字分别与节俭、简朴、丧葬等词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节葬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节衣缩食”、“节流”、“简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爷爷去世了,我们家举行了一场节葬的葬礼。2. 初中生:我们应该倡导节葬的风气,不要浪费过多的资源。3. 高中生: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节葬的方式,以减轻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