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态
拼音sú tài
注音ㄙㄨˊ ㄊㄞˋ
繁体
基本解释
(1).世俗的情状。 唐 王勃 《涧底寒松赋》:“见时华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 唐 杜甫 《石笋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2).庸俗的情态。 宋 秦观 《自警》诗:“从兹俗态两相忘,笑指青山归路僻。”《镜花缘》第二回:“我们虽不必学人间暖阁围炉那些俗态,何妨清吟联句,遣此长宵?”
(3).世俗人的气质。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以汝前生好道,以得到 兜玄国 ;然俗态未尽,不可长生。然汝自此寿千年矣。”
基本含义
- 指人的言行举止低俗、庸俗,缺乏修养和教养。
详细解释
- 俗态是由“俗”和“态”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俗”表示庸俗、低俗,指缺乏高尚品质和文化修养;“态”表示态度、举止,指人的言行表现。因此,俗态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低俗、庸俗,缺乏修养和教养。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粗俗、不文明,或者形容一个地方或社会风气低级、庸俗。它可以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教养、品味低下的人,也可以用来描述一些低劣的文化现象。
故事起源
- 关于俗态的故事起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在古代社会中对于庸俗、低级行为的一种批评和讽刺的表达方式。
成语结构
- 俗态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那么俗态,完全没有绅士风度。2. 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太俗态了,我不喜欢待在这里。3. 我们应该远离俗态,追求高尚的品质和文化修养。
记忆技巧
- 可以用“俗人无教养,态度低下”这样的口诀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养。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过于庸俗和低级的表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幼儿园学生:小明的举止很俗态,老师不喜欢他。小学生: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要表现出俗态。中学生: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太俗态了,我不想待在这里。大学生:我们应该追求高尚的品质,远离俗态。成年人: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那么俗态,完全没有绅士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