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
拼音cǎi cǎi
注音ㄘㄞˇ ㄘㄞˇ
繁体
基本解释
犹言采了又采。 南朝 齐 陶功曹 《采菱曲》:“採採詎盈匊,还望空延佇。”匊,一本作“ 掬 ”。
(1).犹事事。《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 孔 传:“载,行。采,事也。称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某事某事以为验。”
(2).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晋 陶潜 《荣木》诗:“采采荣木,结劐根於兹。”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劐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餘,繁英正鲜新。”一说,灿灿青青、活鲜鲜貌。见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
(3).华饰貌。《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朱熹 集传:“采采,华饰也。” 明 唐寅 《题菊花》诗之一:“御袍采采 杨妃 醉,夜半扶归挹露华。”
(4).形容美妙的乐声。《文选·嵇康<琴赋>》:“英声越发,采采粲粲。” 吕向 注:“采采粲粲,英声貌。” 唐 孟郊 《清东曲》:“采采《清东曲》,明眸艷珪玉。”
基本含义
- 形容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详细解释
- 成语“采采”源自《诗经·小雅·采采》。其中“采采”是形容花草茂盛、郁郁葱葱的样子,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的精神状态饱满、心情愉快。
使用场景
- 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良好、心情愉快的情况。常用于赞美、祝福、庆贺等场合。
故事起源
- 《诗经·小雅·采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采采”一词最早用来形容花草茂盛的景象。后来,人们将其引申为形容人的精神状态良好、心情愉快。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
例句
- 1. 他今天工作顺利,一整天都采采地。2. 他听到好消息后,脸上露出了采采的笑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采采”:将“采采”与花草茂盛的景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精神饱满、心情愉快的样子,加深对该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采采”相关的成语,如“采薪之忧”、“采薪之患”,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天气好,我心情采采地去上学了。2. 初中生:考试结束后,同学们都采采地离开了教室。3. 高中生:比赛取得冠军后,队员们都采采地庆祝了起来。4. 大学生:放假回家见到家人,我心情采采地享受着团聚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