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纳
拼音guǐ nà
注音ㄍㄨㄟˇ ㄣㄚˋ
繁体
基本解释
谓纳入某种范围。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必可修一中庸之道,而轨纳于正理,决无荡检逾闲之虞也。”
基本含义
- 轨范、规矩。
详细解释
- 轨纳是一个具有规范行为和遵守规矩的意思的成语。它源自于古代军队行军时的队列整齐,行进有序的状态。引申为遵循规范,守纪律,行为规矩。
使用场景
- 轨纳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言行举止遵循规范,守纪律,行为规矩。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负责,不偏离正道。
故事起源
- 轨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律历志》中,其中记载了汉代官员在行军时要求士兵整齐划一的队列,行进有序。后来,“轨纳”逐渐引申为遵循规范,守纪律,行为规矩的意思。
成语结构
- 轨纳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轨”和“纳”。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一直轨纳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最好。2. 这个团队的成员都很轨纳,每个人都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步骤进行工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轨纳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轨道上行走,整齐划一,遵循规范,守纪律,行为规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行军队列的规范,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规矩和纪律的重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很轨纳,上课时都能够遵守纪律,不讲话。2. 初中生:作为一名班长,我要带头轨纳,带领同学们遵守校规校纪。3. 高中生:参加高考是一个重要的考验,我们要轨纳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4. 大学生:大学生活自由度较高,但我们也要轨纳自己,保持学习和生活的规律,不放纵自己。以上是关于成语“轨纳”的全面学习指南,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