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
拼音niù xiàng gōng
注音ㄋㄧㄨˋ ㄒㄧㄤˋ ㄍㄨㄙ
繁体
基本解释
对 宋 代力主变法的 王安石 的诬称。《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 拗相公 。”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又如《警世通言》有《拗相公》一篇,述 王安石 罢相归 金陵 事,极快人意,乃因 卢多逊 謫 岭 南事而稍附益之耳。”
基本含义
- 形容人作为官员或领导者时,态度固执、自负、刚愎自用。
详细解释
- 拗相公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拗意为固执,相公意为官员或领导者。拗相公形容一个人在担任官员或领导者时,态度固执,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使用场景
- 拗相公一词多用于形容那些在领导岗位上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固执己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权力滥用、不顾大局的官员或领导者。
故事起源
- 拗相公的故事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官员,他性格刚硬,自负且固执己见。他在担任官职时,总是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由于他的固执和自大,他经常犯下错误,导致了很多问题和纠纷。因此,人们就用“拗相公”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的官员或领导者。
成语结构
- 拗相公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拗和相公。拗是形容词,意为固执;相公是名词,意为官员或领导者。
例句
- 1. 这位领导太拗相公了,从不听取下属的意见。2. 不要成为一个拗相公,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官员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满脸傲慢自大的样子,拒绝听取任何人的建议和意见,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拗相公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拗相公相关的成语,如拗不过巷子口、拗不过江山等。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帮助丰富词汇,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那个老师,他总是拗相公,不听我们的建议。2. 初中生:那个班长太拗相公了,从来不听取同学们的意见。3. 高中生:政府官员应该更加开放,不要成为拗相公,要听取民众的声音。4. 大学生:作为领导者,不能成为拗相公,应该多听取下属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