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鸣铙在词典中的解释
míngnáo

鸣铙

拼音míng náo

注音ㄇㄧㄥˊ ㄣㄠ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敲击铜铙。 宋 范成大 《涪州江险不可泊入黔江檥舟》诗:“篙师絶叫敺川灵,鸣鐃飞渡如奔霆。”《元史·刑法志四》:“诸俗人鸣鐃作佛事者,禁之。”

基本含义

  • 鸣动铜铃,喧闹热闹。

详细解释

  • 形容声音喧闹,热闹非凡。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场面喧闹、热闹的情境。

故事起源

  •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经说过:“鸣琴而弗鸣,鸣铙而不应,无异于鸣床之于鸠。”意思是说,弹奏琴时琴声不响,敲打铜铃时铃声不响,就像躺在床上鸽子也不鸣叫一样。这个典故形象地描述了声音不响亮的情况。后来,人们将“鸣铙”作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声音喧闹、热闹的场面。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

例句

  • 1. 节日的庙会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真是鸣铙一片。2. 学校操场上的运动会上,观众的欢呼声、运动员的呐喊声,整个场面鸣铙喧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将“鸣铙”与喧闹、热闹的场面联系在一起,形成记忆的印象。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意思的成语,如“鸣金收兵”、“鸣锣开道”等,进一步丰富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庆祝活动上,大家都在高声欢笑,整个场面鸣铙喧天。2. 初中生:演唱会上,歌迷们的呐喊声和掌声如潮水般涌来,现场鸣铙喧天。3. 高中生:游行队伍经过街道时,锣鼓喧天、口号声震耳欲聋,整个城市鸣铙喧闹。

拆字解意

鸣铙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