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炙
拼音shǐ zhì
注音ㄕㄧˇ ㄓ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指烤炙的猪肉。《仪礼·公食大夫礼》:“鮨南,羊炙以东,羊胾,醢,豕炙。”
基本含义
- 比喻不知好歹,不识抬举。
详细解释
- 豕炙,指的是猪肉烤熟后的香味。成语中的“豕炙”比喻人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好意或努力,不懂得抬举别人。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对别人的好意或努力不以为然,不加以珍惜或重视的情况。
故事起源
-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古代有一位名叫公孙龙的人,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为人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有一天,他到一位名叫鲁仲连的朋友家做客,鲁仲连烤了一块猪肉招待他。公孙龙看到后嗤之以鼻,说:“这豕肉烤得不好,不如我家烤得好。”鲁仲连听后不悦,于是他将烤熟的猪肉递给公孙龙,并说:“这是烤得很好吃的豕炙,你尝尝看。”公孙龙一尝后,顿时觉得非常好吃,感叹不已。从此以后,公孙龙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懂得珍惜别人的好意。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其中“豕”为主语,表示猪肉;“炙”为宾语,表示烤熟的猪肉。
例句
- 1. 他对别人的好意总是豕炙,从来不懂得珍惜。2. 不要对别人的努力视而不见,不要成为一个豕炙的人。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豕炙”与“不懂得珍惜”联系在一起进行记忆,因为豕炙的意思就是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好意或努力。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豕炙相关的成语,如“如狼似虎”、“鸡肋”等,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对别人的好意豕炙,从来不懂得珍惜。2. 初中生:我们不应该成为豕炙的人,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努力。3. 高中生:他对老师的指导总是豕炙,从不把老师的建议放在心上。